和陈芳绩诗 其二

濩落人寰七十年,年来三见海成田。
生当虞夏神农后,梦在壶丘列子前。
性定自能潜福地,机忘真已入寥天。
因思千古同昏旦,几席羹墙尚宛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陈芳绩诗 其二》是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的作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的学识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顾炎武在明亡后致力于抗清复明的事业,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著述。他的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金石文字记》等。
  1. 诗歌原文
    濩落人寰七十年,年来三见海成田。生当虞夏神农后,梦在壶丘列子前。性定自能潜福地,机忘真已入寥天。因思千古同昏旦,几席羹墙尚宛然。

  2. 诗意解析

  • 濩落人寰七十年:描述了诗人一生漂泊流离,历经沧桑的经历。
  • 年来三见海成田:意味着诗人见证了多次海域的变化,海成田可能指的是海边的土地被海水侵蚀形成的田地。
  • 生当虞夏神农后,梦在壶丘列子前:虞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和商朝,表明诗人认为自己生逢乱世,与古代圣贤为邻;壶丘列子是古代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别称,反映了诗人追求高远境界的愿望。
  • 性定自能潜福地,机忘真已入寥天:性定自能暗示了诗人的内在修为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机忘则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
  • 因思千古同昏旦,几席羹墙尚宛然:诗人通过想象自己和古人共度昼夜,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的共同记忆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1. 诗歌鉴赏
  • 该诗通过对比现实与历史,展示了诗人对过去时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悲壮情怀,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深刻理解。
  1. 历史背景
  •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的时代,也是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顾炎武身处其中,不仅目睹了国家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奈。

《和陈芳绩诗 其二》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顾炎武的思想情感和历史担当,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