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生云沾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

岁晚漳河朔雪霏,仆夫持得尺书归。
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古庙薪残烧粥冷,荒陂水少食鱼稀。
何如长白山中寺,莫使匡时雅志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李生云沾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是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冬日景色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惬意以及对匡时济世理想的坚守。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岁晚漳河朔雪霏,
    仆夫持得尺书归。
    三冬文史常堆案,
    一室弦歌自掩扉。
    古庙薪残烧粥冷,
    荒陂水少食鱼稀。
    何如长白山中寺,
    莫使匡时雅志违。

  2. 诗句解析

  • 岁晚漳河朔雪霏:描述了冬季的漳河边,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景象,传达了一种苍凉孤寂的意境。
  • 仆夫持得尺书归:反映了仆人带回书信的情景,暗示着诗人收到了远方的消息或来信,增添了一丝期待与激动的情感。
  • 三冬文史常堆案:表明即使在严冬时节,文人依旧埋头于书本与史卷之中,体现了一种勤学苦读的精神。
  • 一室弦歌自掩扉:展现了诗人在家中自娱自乐,弦歌之声掩盖了家门,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古庙薪残烧粥冷:反映了诗人所在的寺庙中,由于缺少木材取暖,只能使用残余的火炭来煮粥,营造出一种清贫却温馨的生活氛围。
  • 荒陂水少食鱼稀:描述了荒废的池塘里水量稀少,连鱼都难以捉到,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艰难以及自然环境的严酷。
  • 何如长白山中寺:提出了一个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于远离尘嚣、追求高洁生活之地的向往。
  • 莫使匡时雅志违:以“匡时”结尾,强调诗人不愿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使处境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1. 作者介绍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后又参加抗清起义,多次拒绝清廷荐举。其研究学问、为文作诗,都主张经世致用。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其中《日知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史著作。

  2.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寄李生云沾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鲜明的画面感和深邃的内涵著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又富含哲理。
  • 思想内涵:诗中的“莫使匡时雅志违”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同时也体现了他坚持个人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决心。

《寄李生云沾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它通过描绘诗人独特的生活场景和个人情感,展示了顾炎武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值得欣赏,更值得深入解读和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