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

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毗陵一雁飞。
笑我畏人能久客,嗟君怀土便思归。
风高海气龙王庙,水落江声燕子矶。
卉布家乡多已作,此行须换芰荷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是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他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后又参加抗清起义,多次拒绝清廷荐举。其研究学问、为文作诗,都主张经世致用。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 作品原文
    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毗陵一雁飞。
    笑我畏人能久客,嗟君怀土便思归。
    风高海气龙王庙,水落江声燕子矶。
    卉布家乡多已作,此行须换芰荷衣。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即将归乡的深深不舍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 首句“旧京秋色转霏微”描绘了京城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次句“目送毗陵一雁飞”则是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 第三句“笑我畏人能久客”,诗人自嘲自己因为害怕被人嘲笑而不敢久留京城。第四句“嗟君怀土便思归”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乡的惋惜之情。
  • 第五句“风高海气龙王庙,水落江声燕子矶”,诗人用自然景观来衬托自己的情感,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
  • 最后一句“卉布家乡多已作,此行须换芰荷衣”,诗人用“卉布”代指家乡的特产,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人用“此行须换芰荷衣”暗示了自己即将离开家乡,换上新衣准备远行的心情。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顾炎武被清廷任命为江南乡试主考官之际,他因不愿屈从清廷而辞官归隐之时。在这首诗中,他借送别之机,既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感慨,也表达了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规划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作为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友人归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整首诗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更有对个人未来的思考。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顾炎武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顾炎武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感受到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执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