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 其二

东吴北翟战争还,天府神州百二关。
末代弃江因靖卤,当年开土是中山。
云浮鹳鹤春空远,水拥蛟龙夜月闲。
相对新亭无限泪,几时重得破愁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京口怀古二首·其二》是宋代释仲殊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诗人介绍:释仲殊,字了元,号华严子,南宋人,以词曲闻名于世,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个人的生活感悟。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成于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社会的变革和战争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感。
  1. 诗词原文
  • 全文:“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 注释:”昨丹阳”意指昔日繁荣之地,“王气”比喻昔日的权势或荣光;“尽将豪侈谢尘嚣”表达了一种从奢华转向平淡的态度;“衣冠”代指士人阶层,“宗唐代”意味着仍承继唐代的文化传统,而“父老犹能道晋朝”则反映了老一辈人的坚持和回忆;“万岁楼边”和“千秋桥上”都是古代宫殿建筑,用以象征历史的变迁;“谁唱月”可能指旧时的音乐活动,“自吹箫”暗示了音乐的传承;“青山”在这里象征着永恒与不变的自然景观。
  1. 诗歌鉴赏
  •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不仅回顾了过去的辉煌,也批判了那些因权力和财富而消逝的东西。
  • 情感的表达: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简洁的语言:整首诗用词精炼,每一句都承载着深厚的意义,体现了宋代诗歌追求简练明快的艺术风格。
  • 象征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青山”象征着恒常不变,而“垂杨”则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京口怀古二首·其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
  •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的文人墨客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引用或模仿其中的元素和意境。

《京口怀古二首·其二》不仅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也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变迁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还能体会到诗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