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秋鹰

青骹初下赤霄空,千里江山一击中。
忽见晴皋铺白草,顿令凉野动秋风。
当时遂得荆文宠,佐运终成尚父功。
试向平芜看猎火,六双还在上林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秋鹰》是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顾炎武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通过精湛的笔触描绘了秋天鹰击长空的景象,并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赋得秋鹰》的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史学家顾炎武。顾炎武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与变革,明朝的灭亡促使他投身反清复明的事业,成为著名抗清志士。在文学创作上,顾炎武也留下了诸多作品,如《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历史观察力。

  2. 诗歌原文:《赋得秋鹰》全诗为:青骹初下赤霄空,千里江山一击中。忽见晴皋铺白草,顿令凉野动秋风。当时遂得荆文宠,佐运终成尚父功。试向平芜看猎火,六双还在上林东。

  3. 诗句解析:首二句“青骹初下赤霄空,千里江山一击中”描绘了一幅雄壮的画面,诗人以鹰击长空的意象开篇,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仿佛能听见鹰击长空的声音,感受到那股直指天际的力量。接着,“忽见晴皋铺白草,顿令凉野动秋风”则转入更细腻的描写,描述了草原上白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以及秋风的凉爽感。这两句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引人深思。最后四句“当时遂得荆文宠,佐运终成尚父功。试向平芜看猎火,六双还在上林东”则是诗人回顾历史,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抱负。这里用“荆文宠”和“尚父功”暗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敬仰和追求。最后一句“六双还在上林东”,则暗示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尚未实现,但他依然坚持前行,不放弃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功和荣耀。

  4. 历史背景:在顾炎武的时代,明朝的灭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反思。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文人,顾炎武在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5. 艺术特色:《赋得秋鹰》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界的元素,如鹰击长空、白草铺地;也有社会历史的元素,如荆文宠、尚父功;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其次,诗歌的语言简洁而不失精炼,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最后,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序,每个部分都紧扣主题,相互之间既独立又相互照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赋得秋鹰》作为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作者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其深邃的历史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理想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