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介绍

《论语 · 学而篇 · 第六章》是孔子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详细介绍:

  1. 孝道与家庭责任
  • 孔子强调弟子们在家庭中的孝顺和顺从年长者的行为。
  • 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还包括对家庭成员的照顾和关爱。这种责任感是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基础。
  1. 仁爱与人际关系
  • 弟子们应该广泛地去爱众亲近的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它包含了对他人的同情和尊重。
  1. 诚信与个人修养
  •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
  •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习的重要性
  • 孔子提倡在实践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文献知识。
  •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1. 综合能力的培养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全面发展的重视。
  • 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 社会责任与国家治理
  • 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们可以在自我提升的基础上,参与国家治理和利他事业。
  • 社会责任和国家治理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舞台,也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基础。
  1. 教育方法与理念
  •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人生价值观
  • 孔子强调生命提升应学的内容和次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这种价值观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克服困难。

《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不仅仅是一篇关于道德规范的经典语录,更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指南。孔子的思想至今仍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还是社会责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解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