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同至西口四首 其三

骏骨来蕃种,名荼出富阳。
年年天马至,岁岁酪奴忙。
蹴地秋云白,临垆早酎香。
和戎真利国,烽火罢边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大同至西口四首 其三》是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顾炎武(1613年—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诗人。他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是明末著名抗清人物顾炎祚的曾孙。顾炎武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游历四方,考察各地的山川风物,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等各类著作,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 诗歌成就:顾炎武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词大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其中,《自大同至西口四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沉的忧思和激昂的情感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1. 作品原文
    骏骨来蕃种,名荼出富阳。
    年年天马至,岁岁酪奴忙。
    蹴地秋云白,临垆早酎香。
    和戎真利国,烽火罢边防。

  2.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顾炎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当时边患不断、国家边疆不稳的现状的忧虑。《自大同至西口四首 其三》通过对“天马”和“酪奴”的描绘,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句中的“蹴地秋云白”,用秋天白云被战马蹄踏起的壮观景象,隐喻战争的残酷。而诗中的“和戎真利国,烽火罢边防”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主张和解、反对战争的思想,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 艺术特点:顾炎武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力量和穿透力。他的诗歌善于使用自然景观作为喻体,通过自然现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情感。这首诗中,“蹴地秋云白”和“临垆早酎香”等意象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自大同至西口四首 其三》不仅是顾炎武文学作品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高尚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