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同至西口四首 其二

落日林胡夜,南风盛乐春。
地当天北极,山是国西邻。
冠带中原隔,金缯异域亲。
武灵遗策在,犹可制秦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大同至西口四首 其二》是顾炎武的一首诗,描绘了从大同出发,经过林胡(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到达西口的旅程,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与时代背景
  •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他的诗作多关注国家兴衰、民族命运,反映了他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该诗创作于清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顾炎武通过这首诗表达出对边疆安全的关切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1. 诗歌原文解析
  • “落日林胡夜,南风盛乐春。”描绘了林胡地区傍晚的景象,夕阳西下,春风拂面,展现出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
  • “地当天北极,山是国西邻。”表达了诗人对地理位置的认识,认为此地地处中原之北,是国家的西邻。
  • “冠带中原隔,金缯异域亲。”揭示了中原与边塞之间的差异,中原文化与异域风情并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 “武灵遗策在,犹可制秦人。”表达了对古代良策的传承和运用能力的信心,认为即使在异族统治之下,仍有制胜之道。
  1. 诗歌主题探讨
  • 诗歌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历史的深入了解和对边疆安全的担忧。
  • 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

《自大同至西口四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边疆地区的自然美景,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