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介绍

《论语》第十章,即《学而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章。在这一篇章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及持续学习的必要性。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之一便是“学而时习之”,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与高度重视。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复习。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孔子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人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实现从内而外的转化。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展现了他的为人处世品格。孔子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等道德品格,正是他能够受到各国统治者礼遇和器重的重要原因。这些品格不仅体现在孔子的行为举止上,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以及后世的儒家学者。

孔子提倡的“仁爱”观念,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他认为,一个人应当以爱人为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种“仁爱”不仅体现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也应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导学生要具备仁爱之心,以德行影响和带动他人。

《论语》第十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仅是孔子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人们如何进行自我提升、如何在社会中扮演积极角色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注解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