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阿骨打,今已入燕山。
毳幕诸陵下,狼烟六郡间。
边军严不发,驿使去空还。
一上江楼望,黄河是玉关。
感事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事 其七
在清朝顾炎武的笔下,《感事·其七》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承载了时代的深沉与个体命运的微妙。这首诗通过对湘山景色的描绘和对朝政的议论,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诗中首联“湘水无情吊楚天”,勾勒了湘江之水的宁静与哀愁,似乎在无声中述说着历史的沧桑。颔联“玉龙三万六千顷”,则以玉龙比喻壮丽的山川,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壮阔。颈联“独钓寒江雪”和“渔翁夜傍船”,则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隐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政治冷漠态度的不满。尾联“世态炎凉看惯矣”,则总结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
在明代袁宏道的《感事》中,诗人用七言律诗的形式,抒发了他对朝廷大事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腹心事。首联写湘山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颈联和颔联则直接关联到朝政讨论,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思考。尾联则将个人的感慨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唐代陈子昂的《感遇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大约在公元684年左右。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的“孤蓬自振”和“惊风飘白日”,都是用自然景象来暗喻人世间的变迁和无常。
元末明初张昱的《感事》,则通过黄昏雨后的景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乱和无奈。诗中的“无家可归”、“有国难投”,不仅是对故国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叹息,也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革的无力感和对理想追求的迷茫。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各自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而且通过各自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