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 · 子罕篇 · 第十章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介绍
《论语 · 子罕篇 · 第十章》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和人生智慧。《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思想、政治主张等。
《论语 · 子罕篇 · 第十章》中,孔子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礼仪行为进行了规范。这一章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对于不同情况下的行为举止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年轻有为的学者和盲人的特殊照顾。这体现了孔子对于仁德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希望通过个人的行为示范来引导他人学习与实践。在孔子看来,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遵循,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自律。
从孔子的教育理念来看,“博我以文”与“约我以礼”构成了他的教学纲领。通过文献知识的积累(博文),结合礼节的实践(约礼),孔子希望学生能将学问与德行结合起来,使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统一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理论,而且能够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在《论语 · 子罕篇 · 第十章》中,还提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即“子绝四”的理念。孔子认为,理想的君子应该具有不猜疑、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不自私自利的品质。这种追求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深切期望。
《论语》的编撰者杨伯峻先生所做的注解,提供了对原文更为深入的解读。通过这些注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言论背后的深意和孔子的思想精髓。
《论语 · 子罕篇 · 第十章》不仅记录了孔子关于礼的教育理念,也展示了他对于仁德的追求和人格完善的思考。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的道德和教育智慧。
注解
齐衰(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瞽(gǔ):盲。
少:年少。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趋:快步走,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