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年十七

昔我年十七,鼓箧游博士。
文章吐陆离,衿带垂旖旎。
朝英启夕秀,粲若嫩花繠。
壮盛迫婚宦,忧患自玆始。
荏苒四十载,只身攒誉毁。
罗网高于天,性命薄于纸。
皇天可怜我,如禾秋薿薿。
健如犊上树,壮若驹未齿。
今年五十六,从头自经纪。
馀年为再生,故我如已死。
判将四十年,捐付东流水。
天道周而复,明年十七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昔我年十七”,出自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的作品《昔我年十七》,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昔我年十七,鼓箧游博士。
    文章吐陆离,衿带垂旖旎。
    朝英启夕秀,粲若嫩花繠。
    壮盛迫婚宦,忧患自玆始。
    荏苒四十载,只身攒誉毁。
    罗网高于天,性命薄于纸。
    皇天可怜我,如禾秋薿薿。
    健如犊上树,壮若驹未齿。
    今年五十六,从头自经纪。
    余年为再生,故我如已死。
    判将四十年,捐付东流水。
    天道周而复,明年十七耳。

  2. 诗歌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年轻时的才华横溢和随后的挫折与无奈。通过对比年轻时的文章与中年的困顿,展现了人生经历的起伏与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相连。

  3.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文采比作鲜花,将命运比作秋风中的稻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歌的节奏感强,语言精炼有力,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又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4. 历史影响:钱谦益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其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尽管后来因政治原因遭受打击,但其文学作品仍被视为经典,被后人传颂。在现代,《昔我年十七》等作品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钱谦益的《昔我年十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经历的诗篇,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历史背景下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