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七首 其六

吾怜袁小修,豁达好饮醇。
开尊无好酒,往往生怒嗔。
长安盛宴会,宾筵正初巡。
当杯但一嗅,瑟缩不沾唇。
俗子共愕眙,知者嫌其真。
袁生每大笑,看我头上巾。
自从此人死,燕市无酒人。
酒递久寂寞,酒德谁与论。
誓残腹痛约,南下湘水滨。
满酌黄柑酒,浇君宿草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以及散文家,以其田园诗著称于世。他的作品《饮酒·其六》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俗的深刻反思与独到见解。以下将详细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

  1. 个人背景:《饮酒·其六》中的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约365年,卒于427年,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短暂涉足官场,后因厌倦而辞职隐居,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创作了大量反映其个人生活和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

  2. 诗歌主题:《饮酒·其六》通过“行止千万端”这一形象的表述,揭示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在诗句中表达了对是非、荣辱等问题的深刻洞察,指出人们往往因为追求表面的认同和赞同而陷入盲目,忽视了真正的价值所在。

  3. 社会批判:《饮酒·其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哲学思考,还隐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中提到“三季多此事”,暗指某些时代或社会环境下人们容易随波逐流,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达士似不尔”,则表达了陶渊明对那些坚守原则、不为世俗所动的贤者的期望与赞赏。

  4. 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雷同共誉毁”和“三季多此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既现实又抽象的社会画卷。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而充满哲理,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饮酒·其六》不仅是陶渊明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也是他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刻反思。通过这首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