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 · 子罕篇 · 第二十三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介绍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三章》是孔子的一篇对话录,记录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在这次对话中,孔子谈到了他的弟子子贡(子贡)的才能和品德,以及他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评价。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提到了他的弟子子贡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他说:“予欲无言。”意思是说,他想要不说话,但他又接着说:“子贡曰:夫子之道,忠信而已矣。’”。这句话表明,虽然孔子想要不说话,但他对子贡的忠诚和诚信表示赞赏。
在这次对话中,孔子还提到了他对自己教育方式的看法。他说:“吾之于人也,谁毁之?孰誉之?如有所誉者,其我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在教育他人时,不会诋毁别人,也不会称赞别人,如果有人对他有赞誉,那就是他自己。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三章》是一篇记录孔子与子贡对话的文献,其中涉及了孔子对子贡的赞扬、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评价等内容。
注解
后生可畏:后生,指年少者,因其来日方长,前途无限,故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来者,今日之后生。今,今日之成人。就目前言,似后生不如成人。然他年后生长成,焉知其必不如今日之成人乎?后来居上,出类拔萃者,亦可有之。
四十五十而无闻:无闻有两解:一,无声闻于世。一,谓其无闻于道。今从前解。古人四十曰强仕,五十而爵,四十五十,乃德立名彰之时,故孔子据以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