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 · 泰伯篇 · 第五章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另一译法】
曾子说:“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纵被无理欺侮,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曾这样做过。”
历来的注释家都认为曾参的这位朋友是颜回。
介绍
《论语·泰伯篇·第五章》是《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孔子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评赞来传达他的哲学思想。
《论语·泰伯篇·第五章》出自《论语》这一儒家经典文献,由孔子及其弟子们记录而成。在这篇篇幅中,孔子对曾参等弟子的事迹进行了赞扬。这些事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他对弟子们的深厚感情和信任。曾参作为孔子的弟子,以其德行和学识被孔子高度评价。
《论语·泰伯篇·第五章》的内容深刻,其中包含“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句话强调了谦逊、包容以及不与人争执的态度。孔子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即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
《泰伯篇章》还涉及到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这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和领导方式的看法。他认为领导者应该根据人民的意愿来制定政策,如果人民同意则执行,如果不同意则应该让他们知道理由,并尊重他们的选择。这种观点体现了孔子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民众权利的重视。
《论语·泰伯篇·第五章》不仅是对古代圣贤事迹的评赞,更是孔子人生哲学和治国理念的体现。它教导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应具备谦逊、包容的品质,并在实践中尊重民意,以达到理想的治理状态。
注解
校(jiào):同“较”,计较。
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犯而不校:犯者,人以非礼犯我。校,计较义。然人必先立乎无过之地,不得罪于人,人以非礼相加,方说是犯,始可言校。若先以非礼加人,人以非礼答我,此不为犯,亦无所谓不校矣。
吾友:旧说:吾友指颜子。其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问,故能尔。孟子横逆之来章可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