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殇四十五首 其三十三

铜山秋夜应霜钟,玉石昆岗馀烬同。
蕙折芝焚如杀菽,空将白笔讼西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殇四十五首 其三十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创作的一首七言长句诗,此诗创作于清朝初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感慨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与背景:

  1. 作品原文
    铜山秋夜应霜钟,玉石昆岗馀烬同。
    蕙折芝焚如杀菽,空将白笔讼西风。

  2. 诗人简介

  •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他是东林党领袖之一,明朝末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清朝建立后,钱谦益曾官至礼部侍郎,并因其与温体仁的权力斗争失败而被革职。尽管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钱谦益仍然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诗文。
  1. 作品解读
  • 主题内容:此诗以“桂殇”为主题,哀悼因战乱而早逝的长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于亡国的悲痛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 艺术风格:钱谦益的诗作多采用七言长句的形式,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反映出他的诗歌风格既庄重又深沉。
  1. 历史背景
  • 此诗创作于清朝初年,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与明代有着显著不同,但钱谦益作为一位经历过明朝末年动荡的文人,其作品中难免带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
  • 钱谦益在诗中表达了对亡国之痛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1. 文化影响
  • 钱谦益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
  •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研究清朝初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桂殇四十五首 其三十三》是钱谦益晚年的作品,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钱谦益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