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银汉倾愁雨,碧落金波写泪珠。
岂但中秋荒宴赏,何曾见月不嗟吁。
桂殇四十五首 其十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殇四十五首 其十六》是一首由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泉居士,江苏常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诗作以典雅著称,善于用典,尤擅长五言古诗,被后世誉为“海内巨公”。
创作背景:据记载,钱谦益因孙儿早逝,于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作《桂殇组诗四十五首》,诗出之后遭到乡人指摘。尽管遭受指责,钱谦益却表示自己只是在抒发哀痛之余,假借此诗稍解郁塞。
诗句原文:红墙银汉倾愁雨,碧落金波写泪珠。岂但中秋荒宴赏,何曾见月不嗟吁。
诗意解析:诗中“红墙银汉倾愁雨”描绘了一种凄美的秋夜景象,红墙银汉指的是秋天的天空,其中倾愁雨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无限哀思和对无常人生的感慨。接下来的“碧落金波写泪珠”,碧落指的是广阔的天空,而金波则形容月光如同金色的波涛,泪珠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泪水,表达了作者对逝去长孙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岂但中秋荒宴赏,何曾见月不嗟吁”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中秋节夜晚的感伤情绪,他不仅在中秋时饮酒赏月,而且即使在其他时候见到明月,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与感叹。整首诗歌情感真挚,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感慨,展现了钱谦益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造诣。
钱谦益的《桂殇四十五首 其十六》不仅仅是一首悼念长孙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自然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