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泰和萧伯玉春浮园十四咏 其十一 浮山

浮山山下水,尽带梅花馥。
似怜梅清寒,十里赐汤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泰和萧伯玉春浮园十四咏·其十一·浮山》是明末清初作家钱谦益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浮山山下水,尽带梅花馥。
    似怜梅清寒,十里赐汤沐。

这首诗通过描写浮山的美丽景色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1. 作者简介
  •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又号牧翁,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
  • 他在明末清初的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吴梅村、龚定庵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解析
  • 浮山:在这首诗中,“浮山”可能指的是泰和县的浮山,它因山势如浮动在水中而得名,风景秀丽,为当地一大名胜。
  • :诗中的“水”不仅指自然景观中的水流,也可能象征着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
  • 梅花馥:梅花以其坚韧不拔的特性著称,而“梅”在这里象征着清高、纯洁。
  • 似怜梅清寒: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梅花背后寓意的同情或理解。
  1. 历史背景
  • 根据记载,钱谦益曾于明末清初游历了春浮园,并在其中游览吟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学者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用词和深刻的内涵。通过简练的文字,诗人成功地描绘出了浮山的自然美景,并通过梅花象征了高洁的品质和历史的深沉。
  • 在艺术手法上,钱谦益采用了传统的律诗形式,使得整首诗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钱谦益的《寄题泰和萧伯玉春浮园十四咏·其十一·浮山》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还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历史的尊重。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