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山下水,尽带梅花馥。
似怜梅清寒,十里赐汤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文学常识包括作者、朝代、诗词意象、诗词风格等内容。

浮山山下水,尽带梅花馥。

“浮山”即浮山寺,在今山西五台县北。山上有浮图寺塔,建于唐代。“山下水”,指寺庙周围的泉水。“尽带梅花馥”,指泉水清澈透明,水中弥漫着梅花浓郁的芳香,与“尽带梅花香”意思相同。

似怜梅清寒,十里赐汤沐。

“似怜梅清寒”,形容梅花的香气清幽。“赐汤沐”为古代帝王赐给臣民的一种优待措施,这里比喻梅花受到人们的喜爱。“十里”,泛指很长一段路程。“赐汤沐”比喻皇帝赐予百姓恩泽。“汤沐”为洗头沐浴,是古代帝王赐给臣民的一种优待措施。“十里”比喻很远很远。

赏析:

这首《寄题泰和萧伯玉春浮园十四咏 其十一 浮山》,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生动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首联“浮山山下水,尽带梅花馥”,写浮山的泉水清澈见底,水中飘散着梅花的清香。浮山,位于山西五台县北,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浮图寺塔,建于唐代。“山下水”,指寺庙周围的泉水。“尽带梅花馥”,形容泉水清澈透明,水中弥漫着梅花浓郁的芳香,与“尽带梅花香”意思相同。

颔联“似怜梅清寒,十里赐汤沐”,写浮山的景色清幽可爱,如同得到皇上的赏赐一样让人喜爱。“似怜”意为好像很怜悯。“梅”、“清”“寒”等字眼,写出了梅花的香气清幽、高洁、淡雅,同时暗含了作者的人格魅力。“似怜”一词,既写出了梅花被世人所喜爱的原因,又写出了自己对于梅花的喜爱之情。“赐汤沐”,比喻皇帝赐予百姓恩惠,也比喻给予别人帮助或恩惠。“十里”比喻很长一段路程,表示距离之远;“赐汤沐”则是古代帝王对臣下施予恩惠的一种方式,这里用以形容梅花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喜爱。

尾联“似怜梅清寒,十里赐汤沐。”诗人用“似怜”二字,既写出了梅花被世人所喜爱的原因,又抒发了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之情。“梅”字,不仅指梅花本身,还暗含了诗人自己的品格。“十里”一词,既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暗示了友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关怀。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