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看酒汜,落叶使人悲。
不是悲秋士,秋声那得知。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情感”,这是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也是分析诗歌重要内容的基本能力。答题时先指出意象,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最后点明其情感。此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通过秋声阁的落木与东风吹酒的对比,借落叶之声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1)

“秋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秋风,是秋天的风,也是诗人眼中的秋风;它吹过萧瑟凄寒的大地,吹过萧洒飘逸的落叶,更吹进了人的耳中,使人产生哀愁之感。秋风的萧瑟,也象征着作者心中的忧愁。秋风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2)

“东风”一词在这里指代的是春风。古人认为春天属木,而木能生火,所以春天有生气勃勃之意。而“看酒汜”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

“落木”指的是飘零的树叶。“落木”与“春浮园”“十四咏”中的“秋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面对落叶的伤感之情。

(4)

“不是悲秋士,秋声那得知?”这里的意思是:并不是因为我是个悲伤的人才会想到秋天,是因为秋风的声音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诗人用反问句式,既强调了秋风之悲,又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欣赏之情。同时,这也是诗人对自己情感的反思,即人的感情并非只凭外在事物引发,而是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答案】

寄题泰和萧伯玉春浮园十四咏 其十二 秋声阁

东风吹酒汜,落木使人悲。

不是悲秋士,秋声那得知?

译文:

东风轻轻吹拂着泛着泡沫的酒面,落叶随风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我不是因忧伤才想起秋天,秋天的萧瑟之音我早就耳熟能详了。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当时诗人四十岁。

《春浮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组七言律诗,共十四首。这组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当时诗人四十岁。

此诗为《春浮园》的第十二首,写的是秋天的景象。诗人在诗中运用反语,说不是因悲伤才想到秋天,而是秋风之声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