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群方理,高居庶物新。
天为摧丑虏,地不爱金银。
杨柳深宫月,梧桐别院春。
升平多故事,载笔询遗民。
【注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四首 其三
在宥群方理,高居庶物新。
天为摧丑虏,地不爱金银。
杨柳深宫月,梧桐别院春。
升平多故事,载笔询遗民。
【赏析】: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德裕所作的七言律诗组。此诗组以挽词形式表达了对神宗遗诏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去世的惋惜之情。全诗共六句,每句都紧扣主题,抒发了对神宗遗诏的敬仰之情和对其去世的惋惜之情。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在宥群方理,高居庶物新”表达了对神宗遗诏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在宥群方理”指的是对神宗遗诏的尊崇和敬仰,认为它是治理国家的良法;而“高居庶物新”则表示神宗遗诏具有高尚的品质,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新阶段。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神宗遗诏的崇高敬意。
在第三句中,“天为摧丑虏”表达了对神宗遗诏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天为摧丑虏”意味着神宗遗诏像天一样公正无私,能够消除丑恶势力,让国家变得更加美好。这一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神宗遗诏的威严和力量,也表达了作者对神宗遗诏的崇敬之情。
在第四句中,“地不爱金银”则表达了对神宗遗诏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地不爱金银”意味着神宗遗诏不受物质利益的影响,只追求正义和真理。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神宗遗诏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神宗遗诏的崇敬之情。
在第五、第六两句中,“杨柳深宫月,梧桐别院春”则描绘了神宗遗诏带给国家的祥瑞景象。这里的“杨柳深宫月”和“梧桐别院春”分别代表了神宗遗诏给皇宫带来宁静和谐的气氛;而“升平多故事,载笔询遗民”则表达了作者对神宗遗诏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升平多故事”指的是国家已经实现了和平稳定的局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而“载笔询遗民”则表示作者会用笔墨记录下这些历史故事,向后代传递神宗遗诏的精神遗产。这些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作者对神宗遗诏的崇敬之情,也展示了他对于国家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