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亭何处不沧桑,况复淮南指白杨。
冠剑丁年唐进士,泥涂亥字鲁灵光。
吴航雁起残更火,楚幕乌啼半夜霜。
容貌恐君难识我,且凭音响撼仓琅。
宝应舟次寄李素臣年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宝应舟次寄李素臣年侄》赏析
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年代,钱谦益用他深邃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他的《宝应舟次寄李素臣年侄》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更是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中“津亭何处不沧桑,况复淮南指白杨”,以津亭作为历史变迁的标志,暗喻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而“冠剑丁年唐进士,泥涂亥字鲁灵光”一句,则通过对比昔日辉煌与今日落魄,展现了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起伏沉浮。
钱谦益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景,“吴航雁起残更火,楚幕乌啼半夜霜”,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季节的变换,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怀。
钱谦益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他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在阅读《宝应舟次寄李素臣年侄》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还能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脉搏和个体在其中挣扎求存的艰辛。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人性的深沉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