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归玄恭

樗栎馀生倚不材,老颠风景只堪哀。
已拚身是沟中断,未省心同劫后灰。
何处青蛾俱乞食,几多红袖解怜才。
后堂丝竹知无分,绛帐还应为尔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归玄恭》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的作品,属于文学作品的一种。这首诗通过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下面将详细介绍《和归玄恭》:

  1. 诗人简介:《和归玄恭》的作者是钱谦益,字受之,号尚湖,亦为牧翁、蒙叟、东涧遗老等,常熟(今属江苏)人,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礼部侍郎后因温体仁陷害而遭革职,南明弘光时出为礼部尚书,清朝南下后降清,任礼部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明史副总裁。半年后称疾归里。

  2. 诗歌内容: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其中“樗栎馀生倚不材”反映了诗人虽历经波折仍坚持自我价值的态度;“已拚身是沟中断”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命运的无奈与接受;“后堂丝竹知无分,绛帐还应为尔开”则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和友情的执着追求。

  3. 作品风格:在《和归玄恭》中,钱谦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等,使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同时,他的诗作在结构上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精炼而意蕴深远。

  4. 历史背景: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给许多文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钱谦益作为当时的文人之一,其作品往往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个人情感。

  5. 后世影响:钱谦益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

《和归玄恭》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明末清初文人心态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