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杂感 其十一

匼匝湖山锦绣窠,血风杀气入偏多。
梦儿亭里屯戈甲,教妓楼前掣骆驼。
粉蝶作灰犹似舞,黄莺避弹不成歌。
嘶风渡马中流饮,顾影趑趄怕绿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杂感》其十一,是清代诗人钱谦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他是一位学者型诗人,也是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末作为东林党的首领之一,影响较大。在清朝初期,他曾依附于明朝福王,后因政治斗争失败被革职。晚年仍为礼部侍郎,但未再起用。
  1. 诗词原文
    匼匝湖山锦绣窠,腥风杀气入偏多。
    梦儿亭里屯戈甲,教妓楼前掣骆驼。
    粉蝶作灰犹似舞,黄莺避弹不成歌。
    嘶风朔马中流饮,顾影趑趄怕绿波。

  2. 诗意解析

  •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西湖边壮丽而略带荒凉的自然景色。”匼匝湖山锦绣窠”形容湖山如绣般美丽;”腥风杀气入偏多”则表达了某种不祥的气息或战争留下的阴霾。这两句构成了一种对比,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人间悲剧的深刻感受。
  • “梦儿亭里屯戈甲”和”教妓楼前掣骆驼”进一步描述了西湖周边的战乱场景。这些描写传达了一种历史的沉重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 后四句通过自然界中的蝴蝶、黄莺等生物来比喻人世间的变化和无常,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暗含着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粉蝶作灰犹似舞”和”黄莺避弹不成歌”通过对比表现出生命脆弱和人类活动的无情。
  1. 艺术手法分析
  • 钱谦益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在这首诗中,他用自然景观来反衬社会现象,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与描绘,钱谦益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变迁结合,使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情感波动。

《西湖杂感》其十一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表现。它不仅反映了钱谦益个人的感悟和经历,还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对于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读者而言,这是了解那个时代文学风貌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