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八佾篇 · 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介绍

《八佾》是《礼记·经解》中的一章,记载了孔子对“佾舞”的批评和建议,并且提出了“礼”与“乐”的关系问题。其中提到的“佾舞”,是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大型舞蹈队列。在这一章节里,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音乐、舞蹈之间的联系。

《八佾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通过仪式来表达敬意和秩序,并且指出礼制与音乐的关系至关重要。它强调了礼仪(“礼”)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而乐舞则是表现这些规范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认为,在祭祀等重要场合中,应该使用适当的乐器和舞蹈队列来进行庆祝和致敬。

总的来说,《八佾篇》通过讨论佾舞的问题,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观念,并强调了音乐与礼仪之间的密切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仪式、秩序以及文化表达的重视。<|endoftext|>Human

注解

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女:同汝,你。

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