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绝顶

荒林耸碧岑,久坐静禅心。
不雨苔常湿,无云洞自阴。
僧闲祇树冷,鸟语落花深。
高阳有伭度,支遁足相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观音山绝顶》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黄堂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登顶观音山时的心境,也反映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的思考。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黄堂,一位生活在清朝的诗人,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社会、自然与人生的深切思考。黄堂的诗歌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诗歌原文:《登观音山绝顶·荒林耸碧岑》原文如下:
    荒林耸碧岑,久坐静禅心。
    不雨苔常湿,无云洞自阴。
    僧闲祗树冷,鸟语落花深。
    高阳有伭度,支遁足相寻。
  3. 诗歌赏析:黄堂的这首诗《登观音山绝顶》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登临高处时所感受到的自然美及其带来的内心宁静。诗中“荒林耸碧岑”,“不雨苔常湿,无云洞自阴”等句子,生动描绘了观音山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而“僧闲祇树冷,鸟语落花深”则进一步衬托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远境界。
  4. 文化背景:观音山作为佛教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意义。黄堂的诗歌创作可能受到了这一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对观音山风景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佛法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赏。

黄堂的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被物质世界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与平衡。通过阅读黄堂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黄堂的《登观音山绝顶》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繁忙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时,仍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