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林耸碧岑,久坐静禅心。
不雨苔常湿,无云洞自阴。
僧闲祇树冷,鸟语落花深。
高阳有伭度,支遁足相寻。
【注释】
观音山:位于今江苏句容。
绝顶:山顶。
坐:久坐,静心。
不雨苔常湿,无云洞自阴:指山上的岩石因常年湿润而青翠,山洞里因为缺少阳光而昏暗。
僧闲祇树冷,鸟语落花深:僧人们闲着无事,只有寺院里的古柏树显得格外清冷;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啼叫,落在花瓣上的露珠也显得更加清晰了。
高阳有伭度,支遁足相寻:意思是说,即使是像支遁那样高远的人,也能通过这层薄雾找到这里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853年(唐宣宗大中七年)春天登访观音山时所写。诗中描绘了山中幽静的景象和禅寺的宁静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首联写山势陡峭,林木葱郁,山巅寂静。“耸”字生动传神,写出了山峰高峻、挺拔之状。“碧岑”,青翠的山冈,形容山色之美。“静禅心”则写出了诗人心境之平和。这两句写出山的气势和景色,为后文进一步描写作铺垫。
颔联以拟人手法写山中景致。“苔”字暗点“雨”,“阴”字暗点“晴”。这两句写出了山中的自然景观,为后文进一步描写作铺垫。
颈联写山中僧人的生活。“祇”通“只”,表程度深重;“相寻”指互相探望。这句的意思是说,山中的僧人闲散无事,只有古柏树显得格外清冷;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啼叫,落在花瓣上的露珠也显得更加清晰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僧人的生活情趣,为后文进一步描写作铺垫。
尾联写山中景色优美,令人流连忘返。“高阳”指山巅。“伭”通“踮”。这句的意思是说,即使是像支遁那样高远的人,也能通过这层薄雾找到这里来。这两句写出了山中美景之迷人,为全诗作收束。
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