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潜窥(壬午)

常惊娇艳肤如雪。中庭顾兔分明月。
物性惬雄雌。含情倚户窥。
无人谁见惯。何谓檀郎看。
浅靥发红潮。回头理翠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萨蛮·潜窥》是清代王士禛的作品。这首词以“弈棋私语迷藏弹琴读书”作为引子,通过描绘一个幽深的夜晚,主人公偷偷窥视的场景,巧妙地展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下面将详细探讨该作品的内容、主题以及其文化意涵:

  1. 作者介绍
  •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朝诗人,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康熙时期官员,曾担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后辞官归隐于家乡。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文、词、曲等方面,尤以诗歌著称。
  1. 作品原文
  • 双双玉兔衣如雪。中庭桂树县明月:描述了庭院内月光下的景象,月色明亮而洁白,如同双玉兔一般。
  • 也解逐雄雌。倚帘含笑窥:表达了主人公对某种动态或活动的好奇和兴趣,他倚靠在帘子后面偷看。
  • 幽踪郎见惯。潜向银屏看:指主人公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悄悄地走到屏风背后观看。
  • 娇靥晕红潮。佯羞妥翠翘:描写了被窥视者的脸颊因羞涩而泛起红晕,轻轻摆弄发饰的情景。
  1. 主题探讨
  • 爱情与欲望:通过“潜窥”这一行为,反映了主人公对某位女性(如“萧娘”)的爱慕和追求。这种窥视可能象征着一种隐秘而强烈的情感表达。
  • 心理与动作:作品中的“偷窥”、“倚帘”、“含笑”、“佯羞”等动词,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动作,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 自然与人文:通过对庭院中的自然景物(如月光、桂树、梅花)和人造物品(如银屏、翠翘)的描述,作品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文环境中的情感纠葛。
  1. 文化意义
  • 审美情趣:《菩萨蛮·潜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 艺术手法:词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象征和暗示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 时代背景:作为清代的作品,《菩萨蛮·潜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 鉴赏分析
  • 语言特点:作品中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情感表达: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和行为的描绘,作品传达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 结构布局:词作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引人入胜。

《菩萨蛮·潜窥》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清代文人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的重要窗口。在阅读和研究这部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