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为政篇 ·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和文化典籍。

‘论语·为政篇·第四章’

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节选自《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谨慎地说话,但行动要迅速。这反映了孔子对君子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解释:

  • “君子” 是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 “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希望君子在讲话时能够保持低调、不浮夸,在做事上则应该敏捷、果断,行动迅速而不拖泥带水。这体现了孔子对君子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参考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和文化典籍。

注解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