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坐黄鹤楼上

江千尺,晚来风景秋萧瑟。
斜阳槛外,数行金戟。
杯干重把栏干拍,楚宫垂柳怜孤客。
怜孤客,飞仙安在,唤他吹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秦娥·坐黄鹤楼上》是明代诗人曹溶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背景
  • 曹溶简介:曹溶(1613-1685),字鉴躬,号秋岳、倦圃,浙江秀水人。明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入清后,任顺治朝御史、广东布政史、山西按察副使等职。其诗作以五古见长,李天生评价他的作品“如羚羊呈角,无迹可寻,而浑金璞玉中,奕奕自露神采”。曹溶的文学成就在明清之际尤为突出,被后人称颂不已。
  • 词的创作背景:关于《忆秦娥·坐黄鹤楼上》的创作时间与创作动机,目前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可以推测,这可能与曹溶在黄鹤楼的游历有关,或是对故国山河的怀念之情。作为一位经历沧桑变化的文人,他或许在这登高望远的时刻,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江千尺,晚来风景秋萧瑟。斜阳槛外,数行金戟。杯干重把栏干拍,楚宫垂柳怜孤客。怜孤客,飞仙安在,唤他吹笛。
  • 译文:站在黄鹤楼上俯瞰长江,江水浩渺,仿佛千尺之遥。随着夕阳西下,江边的景色显得格外萧瑟。栏杆外,几排金戟在阳光下闪烁,增添了几分壮丽。酒已喝得微醺,不禁再次拍打栏干,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之感。在这样的时刻,我多么希望能遇见那位能为我吹奏笛子的飞仙啊!
  • 注释:本词主要描写了作者站在黄鹤楼上,通过观察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斜阳”、”金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江景画卷;”怜孤客”反映了作者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结尾处的”飞仙”则是作者对美好幻想的追求与渴望。
  1. 诗词赏析
  • 意境与情感:《忆秦娥·坐黄鹤楼上》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土、对友人以及自我情感的深刻感悟。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也有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艺术手法:该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包括象征、拟人等。例如,“斜阳槛外,数行金戟”通过金戟这一元素象征权贵或威严的场景;“怜孤客”则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柳树以情感,表达了对远方游子的同情与关怀。
  •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该词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的矛盾交织。通过对黄鹤楼等历史文化遗迹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建筑风貌和自然环境,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的记忆。

《忆秦娥·坐黄鹤楼上》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作,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