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姑苏顾氏席上小鬟

踏歌未晓歌中意,豆蔻初含。
豆蔻初含。
飞到杨花便不堪。
罗巾欲乞题红句,眉语相探。
眉语相探。
懊恼檀郎梦已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姑苏顾氏席上小鬟》是明朝诗人曹溶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曹溶(1613-1685),字鉴躬,号秋岳、倦圃,浙江秀水人。明崇祯十年丁丑科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入清后,历任顺治朝御史、广东布政使、山西按察副使等职。他的诗歌创作才华得到了李天生的高度评价,认为其五古如羚羊呈角,无迹可寻,而浑金璞玉中,奕奕自露神采。
  • 艺术成就:曹溶擅长金石书画,对诗的创作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其《静惕堂诗集》和《天崇两朝纪略》都是他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踏歌未晓歌中意,豆蔻初含。豆蔻初含。飞到杨花便不堪。罗巾欲乞题红句,眉语相探。眉语相探。懊恼檀郎梦已酣。
  • 翻译:在还未完全醒来的时候,歌声已经充满了情感。豆蔻年华的少女,初含着青春的羞涩。飞来的杨花让一切变得不再美好。试图借题写诗句,眉目传情,却又恼得梦中男子难以成眠。
  1. 作品分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以及对现实的挣扎与困惑。诗中的“踏歌”与“豆蔻”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纯真的感情,但最终却因为现实的无奈而感到失望与沮丧。
  • 意境营造:诗人巧妙地使用了“豆蔻”、“杨花”等意象来营造出一种既美好又带有一丝忧伤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1. 作品影响
  • 历史地位:《采桑子·姑苏顾氏席上小鬟》作为曹溶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曹溶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女性形象以及文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文本。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清代李天生称赞曹溶的五古如羚羊呈角,无迹可寻,而浑金璞玉中,奕奕自露神采。这些评价反映了曹溶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采桑子·姑苏顾氏席上小鬟》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内涵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词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诗歌艺术以及人性的复杂多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