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王秀才携酒至

缤纷篱下菊,几枝带霜妍。
物苟有至性,造化亦无权。
故人携酒过,斟酌坐花前。
狂歌无宫商,破琴不必弦。
粗语桑麻事,稍稍及诗篇。
爱兹重九名,不觉已陶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王秀才携酒至》是明朝时期张实居创作的一首七绝。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张实居是明朝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句原文
  • 缤纷篱下菊,几枝带霜妍。
  • 物苟有至性,造化亦无权。
  • 故人携酒过,斟酌坐花前。
  • 狂歌无宫商,破琴不必弦。
  • 粗语桑麻事,稍稍及诗篇。
  • 爱兹重九名,不觉已陶然。
  1. 诗意解析
  • 第一句“缤纷篱下菊,几枝带霜妍”,描绘了菊花在篱笆边的美丽景象,几枝带着霜气的菊花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 第二句“物苟有至性,造化亦无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赞美,认为万物皆有其本性,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规律。
  • 第三句“故人携酒过,斟酌坐花前”,描绘了老朋友带着美酒来到身边,与诗人一同欣赏菊花的情景。
  • 第四句“狂歌无宫商,破琴不必弦”,展现了诗人在饮酒赏菊时的豪放不羁,不受传统音乐形式的束缚。
  • 第五句“粗语桑麻事,稍稍及诗篇”,反映了诗人在与朋友聊天中,偶尔也会谈论一些农业知识,甚至涉及到诗歌创作的话题。
  • 第六句“爱兹重九名,不觉已陶然”,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喜爱之情,以及在这种节日气氛中,人们很容易陶醉其中的愉悦感。
  1. 创作背景
  • 《九日王秀才携酒至》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的一个重阳节。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喜欢在这一天聚会,饮酒赋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 艺术特色
  • 《九日王秀才携酒至》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友情的深情赞美。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对《九日王秀才携酒至》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作品,更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热爱和对友情珍视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