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乘障戍楼寒,月傍关山不忍看。
刁斗严城星汉堕,羽书绝幕角声残。
塞门久断云中雁,秦地空孤镜里鸾。
少壮从军今白首,几时瀚海靖波澜。
塞上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塞上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与将士情怀交织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于国事的深切关怀和对将士的崇高敬意。
诗的开头“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边疆的安宁与辽阔。这里的“汉家旌帜”不仅指的是汉朝的旗帜,更隐喻着汉族的统治和国家的威严。而“不遣胡儿匹马还”则表达了唐军的强大和边防的稳固,意在说明唐朝已经无需担心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边关的形势,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深沉的爱国之情。通过反问的方式,诗人强调了他希望以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决心。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强烈,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职责的无限忠诚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将士情怀的深情抒发,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塞上曲二首》不仅是对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美好祝愿。
《塞上二首·其二》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一提。据资料显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德宗时期,即公元78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边疆战事频繁,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这首诗,旨在表达对国家安定和民族和谐的期盼。
《塞上二首·其二》作为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军人英勇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刻理解到唐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及其独特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