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泊铜陵

抱犊过饥岁,侧闻鱼米登。
异书探玉笥,冻雨上铜陵。
帆落风三面,天蒙水一层。
独行人渺渺,辛苦蜀江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泊铜陵》是明代诗人徐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雨泊铜陵》中“异书探玉笥,冻雨上铜陵”一句,通过“异书”与“冻雨”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自然环境对其心灵的触动。
  • 情感表达:“独行人渺渺,辛苦蜀江冰”表达了诗人孤独行走在蜀江上的艰辛,以及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 语言风格:徐颖的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征。
  1. 主题思想
  • 社会现实:通过描写诗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遭遇,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现实。
  • 人生感慨: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文化传承:诗中的“异书探玉笥”可能寓意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
  1. 历史背景
  • 明末清初:《雨泊铜陵》创作于明朝末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中,许多文人墨客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迁和人民疾苦的作品。
  • 地域特色:作为海盐人,徐颖的生活背景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从个人角度出发,展现地方风情和社会现实。
  1. 艺术鉴赏
  • 诗歌结构:徐颖的《雨泊铜陵》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形成整齐划一的节奏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朗读和记忆。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冻雨”、“蜀江冰”等,这些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雨泊铜陵》是徐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的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是徐颖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