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乌楼行

越王城边乌哑哑,射乌楼头乌不下。
周侯破寇此城头,到今杀气城乌愁。
先皇丙申岁七月,寇来海畔盈山丘。
疾如长鲸吞巨舟,城中号哭声啾啾。
侯方解官听吏议,推守要害来乌楼。
抗言立功须宿将,使贪使过皆保障。
中有健手王老虎,陷阵摧锋气偏壮。
群凶争踞豹头山,咫尺乌楼正相向。
蚁附蜂屯顷刻间,何人敢立女墙上。
周侯清啸决戎机,誓师慷慨裹铁衣。
指顾中坚发大炮,须臾万骨黄尘飞。
紫袍戎首正糜烂,一军气尽舆尸归。
总戎援兵适继至,三山是日解重围。
当途方略固多有,功成乃出闲官手。
烽烟既息乌楼空,乌楼壮绩在人口。
他年再集头白乌,射马还有周侯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施闰章并没有创作名为《射乌楼行》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施闰章的代表作是一首七言古诗《射乌楼行》。该诗描述了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具体涉及越王城边的战斗情景。

从作品的背景来看,《射乌楼行》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首诗反映了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和战争的残酷。在诗中,“越王城边乌哑哑,射乌楼头乌不下”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的紧张氛围,乌黑的乌鸦在城墙上盘旋,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这种描写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场的紧张气氛。

从诗人的创作意图来看,施闰章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敬仰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周侯破寇此城头,到今杀气城乌愁”展现了周侯(可能指某位将领)成功攻破敌军并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场景,而“城中号哭声啾啾”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悲痛和牺牲。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对过去战争的回顾,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和对和平的珍视。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射乌楼行》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古诗形式,简洁而富有力量。诗歌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形象,如“疾如长鲸吞巨舟,城中号哭声啾啾”,成功地塑造了战场上惊心动魄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诗歌的现实意义来看,《射乌楼行》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和平价值的强调。诗中的“抗言立功须宿将,使贪使过皆保障”等句子,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勇敢和正义的赞赏。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射乌楼行》作为施闰章的代表作,以其生动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历史背景、创作意图、艺术特色还是现实意义来看,它都体现了施闰章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