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云盖寺访无可上人

精舍萧疏山路斜,高人解组即袈裟。
沧桑痛哭知无地,江海流离不见家。
云暗苍梧飞锡杖,梦归秋浦泛仙槎。
与君坐对成今古,尝尽冰泉旧井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苍梧云盖寺访无可上人》是明末清初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苍梧云盖寺访无可上人》是施闰章的一首代表作,其中“精舍萧疏山路斜,高人解组即袈裟”等句子,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2. 创作背景:施闰章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沧桑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选择了苍梧云盖寺作为探访对象,这个地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关注,也显示了他对禅宗思想的认同。
  3. 情感寄托:诗中“江海流离不见家”等句,表达了施闰章对故土的深深怀念以及面对世事变迁时的情感波动。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感慨。
  4. 艺术特色:施闰章在这首诗中的用词讲究,如“精舍萧疏山路斜”,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同时,他的诗歌中常带有哲理意味,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更深层的意蕴。
  5. 历史地位:施闰章的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它不仅被众多学者研究,而且多次被选入各种教材和文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苍梧云盖寺访无可上人》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使得它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