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 咏雨中山

生怕春眉人见。
无物为纨扇。
烟雨蒙蒙教遮面。
天风外,似花颤。
十二峰俄变,笑神女、楚襄空荐。
风流但使词人羡。
荒淫好,讽中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去来·咏雨中山》是屈大均所作,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解析:

  1. 作者背景
  •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明诸生,明末遭战乱,出家为僧。中年还俗后,更名为屈大均,工诗,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
  • 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屈大均的生活经历充满了波折。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
  1. 文学风格
  • 《归去来·咏雨中山》体现了屈大均的诗词特色,即通过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借景抒情。这首词通过对雨中山的描绘,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 词中巧妙地运用象征和隐喻,如将十二峰的变化喻为“笑神女、楚襄空荐”,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又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
  1. 主题思想
  • “生怕春眉人见。无物为纨扇。烟雨濛濛教遮面。天风外,似花颤。”这几句词揭示了一种对现实逃避的心态,反映了诗人对于名利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 通过描绘雨中山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也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1. 艺术手法
  • 屈大均在《归去来·咏雨中山》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 通过对雨中山景色的细致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文化内涵
  • 《归去来·咏雨中山》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景观的诗词,更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崇尚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对于人生际遇的反思,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独特的文化魅力。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归去来·咏雨中山》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展现诗人独特艺术才华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大均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