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湖边 采莼

积雨初消,湖波新涨,叶叶乍浮还没。
素手牵来,比银钗光滑。
教越娘、轻按兰桡,菱花留取,莫与紫茎同撷。
隔宿还肥,浸寒泉似雪。
旋下蛮姜,半作香羹啜。
谁复忍,去去和、鲈鱼轻别。
脍具多携,更吴淞乘月。
况芙蕖、千顷非钱买,休还恨、犀箸玉盘消息绝。
且逐鸳鸯,向夕阳明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相湖边·采莼》是清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背景:《相湖边·采莼》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屈大均为人熟知的岭南才子,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
    积雨初消,
    湖波新涨,
    叶叶乍浮还没。
    素手牵来,
    比银钗光滑。
    教越娘轻按兰桡,
    菱花留取,
    莫与紫茎同撷。

  3. 诗歌赏析

  • 描写自然景物:诗中通过“积雨初消”描绘了天气转晴的场景,接着用“湖波新涨”形容湖水上涨的情况。这样的描写生动传达了一种清新宁静的自然之美。
  • 人物动作描绘:诗人通过对“素手”“越娘”和“兰桡”等人物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其中,“比银钗光滑”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纤手的美丽,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象征意义:诗中的一些意象,比如“兰桡”(指船桨),不仅代表了交通工具,也象征着文人雅趣的生活状态。
  1. 创作背景:屈大均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人物,屈大均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多元的文化色彩。在屈大均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2. 艺术特色:屈大均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相湖边·采莼》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示了古典诗歌的魅力。诗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比银钗光滑”不仅形容女子的手,也暗示了生活的柔美与和谐。

《相湖边·采莼》不仅是屈大均个人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