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介绍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集中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中庸》的第十章讲述了君子之强的不同类型。子路以南方之强自居,强调了南方人的刚强与勇敢,而北方之强则体现在坚韧不拔的精神上。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拥有“和而不流”的特质,能够中正不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强哉矫”的精神,既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反映了君子在处理事务时的稳健和坚定。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了孔子的中庸学说,对孟子心性之论也有深远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这表明他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庸》不仅是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宝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