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内子王华姜 其四

皇天何不仁,不念鞠子哀。
不念我君姑,白发方摧颓。
魂魄今越散,逢祭时一来。
我魂在姑前,朝见姑泪涟。
我魂在夫侧,暮闻夫叹息。
稚女未成人,殡宫日匍匐。
我欲乳遗孤,鬼伯相摧逼。
儿寒姑与衣,儿饥姑与食。
劳苦今惟姑,姑将无气力。
谁割我孝慈,皇天不与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内子王华姜 其四’是屈大均的作品。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及诗人,与陈恭尹和梁佩兰齐名,合称“岭南三大家”。他不仅在诗歌上有所成就,还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屈大均曾参与反清活动,后来为避祸而出家为僧,但中年之后又改回儒服。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多种体裁,其中以古诗文尤为著称。屈大均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翁山,号介子石,广东番禺人,明代诗人。他在明亡后曾积极参与反清活动,晚年隐居不仕,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语言优美,感情深沉,被后人传颂。
  1. 诗歌原文
    阿母年七旬,哭汝声摧裂。当食不能餐,喉间日哽咽。念尔万里身,艰难历胡越。

  2. 作品解析

  • “阿母年七旬”:描述了母亲的年龄,表现了诗人对母亲长寿的珍惜和对老去的恐惧。
  • “哭汝声摧裂”:描绘了诗人悲伤至极的情感,声音都因为过度哭泣而变得嘶哑无力。
  • “当食不能餐”:反映了诗人在极度悲痛中无法正常进食的情况。
  • “喉间日哽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悲伤而喉咙哽咽,无法发声的状态。
  • “念尔万里身”: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万里之外的亲人的深切思念。
  • “艰难历胡越”:形容家人在异地他乡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痛苦。
  1. 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屈大均晚年,当时明朝已经灭亡,他可能经历了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这种历史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结合,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此外,屈大均为人忠厚仁爱,他的诗歌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2. 文化价值

  • 《哭内子王华姜》不仅是屈大均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研究清代岭南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岭南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 屈大均的诗歌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表达深情和刻画细节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屈大均的《哭内子王华姜》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的古诗,更是一份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宝库,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进而更加珍视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