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内子王华姜 其五

汝魂毋飞扬,万里随悲风。
汝父为国殇,精爽在榆中。
汝兄亦殉死,黄口为鬼雄。
游魂尚未变,白骨可相从。
汝生不识父,死后见形容。
桓桓大将军,苦战黑山戎。
左手挽人头,右手持秦弓。
须髯怒尽磔,流血被体红。
黄云野莽荡,阴气横苍穹。
前有无定河,后有赫连宫。
父子惊相持,恸哭何时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内子王华姜·其五》是清代诗人屈大均的作品。屈大均,字翁山,号介子,广东番禺人,是清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文人对于家国的忧虑与哀愁。以下将介绍此作品:

  1. 作者背景:屈大均生于清初,身处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都在其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屈大均的一生颇为坎坷,曾历经战乱和政治风波,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2. 诗歌主题:《哭内子王华姜·其五》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悲剧,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与牺牲的赞美,以及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人民生活的关注。诗中的“汝魂毋飞扬,万里随悲风”等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亡者的哀悼以及对生者未来的担忧。
  3. 文化价值:屈大均的诗歌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被后人辑为“屈沱五书”,展示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屈大均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及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哭内子王华姜·其五》不仅仅是一首表达悲伤和哀愁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