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中庸 · 第十九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说的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功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应时的鲜美食品。
按照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在众人劝酒时把执事职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辈必须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年龄大小来决定宴席座次,这样就能使老小长幼秩序井然。”
“站在合适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
介绍
《中庸·第十九章》是儒家经典著作,集中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 作者简介:《中庸》,全名《礼记·中庸》。它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后被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在宋代,这部作品得到了程颢和程颐的高度重视,南宋时期的朱熹更是对其进行了《中庸集注》,使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 内容主题:《中庸·第十九章》主要讲述了孝道的重要性。孔子在本章中强调,孝是继承前人的意志,叙述前人的事迹,通过一系列的礼制来维护家族的秩序。孝道不仅体现在对祖先的敬奉,也包括对父母的尊敬,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 教育意义:《中庸·第十九章》通过对礼、义、廉、耻等价值的阐述,传达了一个核心的教育理念,即个人应当以礼自守,以义立身,以廉养德,以耻促改。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 文化影响:《中庸·第十九章》不仅在中国,也在东亚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内容成为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基础,如春节和清明节等,这些活动都蕴含着对祖先和先贤的纪念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哲学思考:《中庸·第十九章》中的许多教诲都触及到了人性的本质,探讨了如何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实现和谐。它提倡的是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既要注重物质生活,也要关注精神追求。
- 现代意义:《中庸·第十九章》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学习这一章的内容,能够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孝道,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中庸·第十九章》作为一部深具哲理的作品,不仅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读者来说,阅读这一章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