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钱山 其二

不及东西井,峨峨享殿开。
单于封树去,故老岁时来。
万古啼乌怨,三秋落木哀。
中涓陪玉匣,谁奠白蘋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银钱山其二》是清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迎仙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思。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屈大均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
  • 诗歌内容:屈大均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银钱山的自然景观,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历史的沧桑。诗中的“先帝有攒宫”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位先皇的陵墓,而“衰草萦金缕,高天堕宝弓”则形容了山野间草木丛生的景象,以及天空中落箭如弓的壮观。
  1. 诗歌原文
  • 银钱苍翠里,先帝有攒宫。
  • 衰草萦金缕,高天堕宝弓。
  • 辽阳来猎火,秦地起悲风。
  • 心共桑乾水,千秋绕汉宫。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屈大均在诗中巧妙地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将历史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忧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现实的不满。
  1. 历史文化价值
  • 文化传承:屈大均的这首《银钱山其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反映了清代晚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能力,以及他们在作品中融入历史、哲学和文化思考的能力,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1. 社会影响
  • 读者群体:屈大均的这首诗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和研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传播范围: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部作品被更多的学者、文学爱好者所熟知,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银钱山其二》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而被后人传颂。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面对国家兴亡、社会变迁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