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道中 其二

可怜陵寝地,千里草离离。
二水沙河在,双桥御道移。
水泉边马识,风候野驼知。
亦有城头月,苍苍似汉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昌平道中 其二’是一首描写仲夏时节昌平道中景色的诗歌。该诗由清代诗人屈大均创作,表达了作者对昌平道中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介子,号翁山,广东番禺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其中《昌平道中 其二》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 诗歌原文
    落日昌平道,愁从关塞归。
    九门吹画角,万户捣寒衣。
    伏草黄狐啸,衔芦白雁飞。
    朝宗桥下水,呜咽出金微。
  3. 内容解读:这首诗以昌平道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哀愁的画面。诗句中的“落日昌平道”形象地勾勒出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而“愁从关塞归”则暗示了作者因思乡之情而感到的愁苦。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昌平道中的具体景象,如“九门吹画角”、“万户捣寒衣”等,进一步展现了这一地区的繁华与凄凉。尤其是“朝宗桥下水,呜咽出金微”,这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河流的声音,也寓意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
  4.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方面,屈大均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如拟人化、比喻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繁华与荒凉、生机与哀愁进行巧妙对比,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此外,他还注重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这种严谨的艺术追求,使得《昌平道中 其二》成为了清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5. 历史文化背景:屈大均生活在清朝初年,这一时期的中原大地正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大均通过描绘昌平道中的景象,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报国之志,展现了一位文人士大夫的崇高品质。

《昌平道中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来说,了解和鉴赏这首诗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