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过美施闸 其一

西子前裙处,行人唤美施。
山花鸦子髻,浦竹女儿祠。
教舞宫城艳,吹箫里社思。
至今山下水,流出似胭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行过美施闸·西子前裙处》是清代诗人毛奇龄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诗歌原文:《山行过美施闸·西子前裙处》全文如下:
  • 西子前裙处,行人唤美施。
  • 山花鸦子髻,浦竹女儿祠。
  • 教舞宫城艳,吹箫里社思。
  • 至今山下水,流出似胭脂。
  1. 作者背景:清毛奇龄,他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期,其文学作品往往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毛奇龄的创作涉及诗、文、史等多个领域,尤以山水田园题材见长。
  2. 历史意义:浴美施闸作为纪念西施的历史遗迹,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更成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社会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明万历年间的开拓洞道,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水利效益,也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3.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一直是文人墨客表达内心情感、寄托志向的重要载体。《山行过美施闸》不仅体现了毛奇龄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崇敬之情。
  4. 艺术特色:毛奇龄在这首诗中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引人深思。
  5. 现代影响:在当代社会,毛奇龄的《山行过美施闸》仍具有广泛的阅读和研究价值。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激发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山行过美施闸·西子前裙处》是一首集历史意义、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不仅展示了清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