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吕城至丹阳县途中

仄阜高行纤,低沙曲上舟。
罾鱼交插蓧,踏水自翻讴。
赭岸通桥店,红竿隐寺楼。
凉风吹浊浪,京岘已清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吕城至丹阳县途中》是明代诗人毛奇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自吕城至丹阳县途中》描绘了旅途中所见的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毛奇龄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毛奇龄,字大可在明末清初浙江萧山出生。他是学者和诗人,学识渊博,曾参与抗清军事并流亡多年后终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西河合集》,这部著作包括经史集、文集、杂著等多个部分,共四百余卷。

  2. 诗歌原文:《自吕城至丹阳县途中》如下:
    仄阜高行纤,低沙曲上舟。
    罾鱼交插𦰏,踏水自翻讴。
    赭岸通桥店,红竿隐寺楼。
    凉风吹浊浪,京岘已清秋。

  3. 诗意解读: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旅途中所见景色的细腻观察。诗中的“平”与“低”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诗人对不同高度的景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时,诗中的“渔网”与“水花”等细节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此外,诗中的“京岘”指代秋天的景色,而“清秋”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转。整首诗的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毛奇龄的《自吕城至丹阳县途中》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五言律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喜爱,还借此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毛奇龄文学作品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