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左蠡作

挂席渡左蠡,秋光映太虚。
大江犹作汇,阳鸟正来居。
彭泽环山尽,湓城落日疏。
星潭何处是,一问此中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左蠡作》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围绕此诗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毛奇龄(1570年-1635年),字大可,号初晴,又号秋晴,浙江萧山人。他是明末清初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曾参加抗清军事,后来因事败流亡多年。毛奇龄博学多才,涉猎广泛的学问领域,尤其擅长音韵学,并有丰富的著述。
  1. 诗歌原文
    挂席渡左蠡,秋光映太虚。
    大江犹作汇,阳鸟正来居。
    彭泽环山尽,湓城落日疏。
    星潭何处是,一问此中渔。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渡左蠡作》描绘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的“秋光”、“太虚”等词语,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 象征与寓意:诗中的“阳鸟”,可能象征着诗人自己,而“阳鸟正来居”则暗示了诗人虽身处乱世,但仍怀有高洁的志向和追求。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意蕴。
  • 语言精炼:整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渡左蠡作》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毛奇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它不仅反映了明代的文化氛围,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思考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