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登庐岳口吟

始得瞻庐阜,嵬然入杳冥。
岩垂秋水白,风落暮云青。
瑶草纷丹壑,金书曜紫庭。
登临惭羽翼,长啸倚林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登庐岳口吟”是明代诗人毛奇龄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毛奇龄深厚的文学造诣,也揭示了他复杂的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与背景
  • 毛奇龄简介: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一作秋晴。学者称西河先生。明诸生。清初曾参与抗清军事,事败后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后寻假归,不复出。
  • 创作时间背景:《将登庐岳口吟》创作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但据诗中内容推测,可能是在毛奇龄晚年归隐时期。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从战乱到平静的过程,心境也随之转变,因此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将登庐岳口吟·始得瞻庐阜》:诗的前半部分“始得瞻庐阜,嵬然入杳冥”,表达了诗人首次登上庐山时的震撼和敬畏之情。这里的“始得瞻”意味着第一次真正地目睹这座山峰的宏伟,而“嵬然入杳冥”则形容了山势的险峻和深邃,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未知的境界之中。
  • 《将登庐岳口吟》全诗: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更通过景物传达了诗人的心境变化。诗人从山的高耸入云开始,到岩边的秋水,再到暮云中的风声,每一景都显得那么生动而富有画面感。特别是“瑶草纷丹壑,金书曜紫庭”,以瑶草和金书象征高洁与智慧,强调了庐山作为文化和精神象征的地位。
  1.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更是通过对庐山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慨和哲学思考。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境界的人生态度。
  • 艺术特色:毛奇龄的诗歌在形式上遵循五言律诗的传统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充满深刻的内涵。此外,毛奇龄还擅长使用典故和引经据典,使得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乏诗意之美。

《将登庐岳口吟》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凝聚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是研究毛奇龄乃至整个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动荡时代中寻求内心平和与精神升华的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