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原十三首 其七

孤亭当涧曲,空翠袭衣襦。
水里调笙瑟,山前语鹧鸪。
日斜回地薄,云影渡溪无。
为爱少参句,长吟堕玉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青原十三首 其七》是一首明末清初的七言律诗,作者为毛奇龄。该诗通过对青原山及其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体现了文人骚客的闲适心境和高洁品格。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毛奇龄,字集云,号无垢居士,是明朝中叶的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游青原十三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思想而著称于世。

  2. 诗歌原文

孤亭当涧曲,空翠袭衣襦。  
水里调笙瑟,山前语鹧鸪。  
日斜回地薄,云影渡溪无。  
为爱少参句,长吟堕玉壶。  
  1. 诗歌解析
  • 孤亭当涧曲:描述了一座位于山涧旁的孤亭,其位置隐蔽而幽静。
  • 空翠袭衣襦:形容山中的清新空气仿佛直接接触到衣服,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
  • 水里调笙瑟:在水边的自然环境中,诗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仿佛听到了水中乐器的声音。
  • 山前语鹧鸪:在山前听到了鹧鸪的鸣叫声,增添了几分野趣和自然的氛围。
  • 日斜回地薄:太阳即将落山,天边显得更加空旷和辽阔。
  • 云影渡溪无:云雾在山间流动,似乎要渡过小溪,却又消失在视线之外。
  • 为爱少参句:诗人因为喜爱这几句诗而陶醉其中。
  • 长吟堕玉壶:长时间的吟咏使得手中的玉壶也为之颤动,表现出诗人对诗句的深深喜爱和内心的共鸣。
  1.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义。

《游青原十三首 其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