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原十三首 其六

溪曲多横嶂,山寒少落桐。
鱼吹沙底沫,虎过草头风。
积水连衣碧,斜阳隔树红。
欲行难问渡,恐入武陵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青原十三首 其六》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青原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崇高敬意。具体介绍如下:

  1. 作品原文
    溪曲多横嶂,山寒少落桐。
    鱼吹沙底沫,虎过草头风。
    积水连衣碧,斜阳隔树红。
    欲行难问渡,恐入武陵中。

  2. 作者简介
    毛奇龄(1605年—1644年),字仲可,一字周文,号孤云,别号西河先生,河南杞县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同辈学者并称为“杞社四贤”。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其中尤以山水诗著称。

  3. 作品鉴赏

  • 自然景观描绘:诗的前两句“溪曲多横嶂,山寒少落桐”,描绘了青原山曲折蜿蜒的溪谷以及寒冷中的落叶景象。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雄伟与苍凉,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 人文情怀表达:后两句“鱼吹沙底沫,虎过草头风”则转向了人文景观的描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的内心世界相联系,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自由。
  • 哲学思想探讨:“积水连衣碧,斜阳隔树红。”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矛盾。清澈的水面象征着纯洁无暇,而夕阳下的树木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 社会现实反映:最后两句“欲行难问渡,恐入武陵源”则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隐喻性描述。这里的“武陵源”可能指的是一处未被充分开发的自然美景,但同时也暗指那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或保护的社会现象。

《游青原十三首 其六》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因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喜爱文学和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朋友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

相关推荐